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生活 > 生活百科 > 旅游 > 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

推荐人: 来源: 奋斗学识馆 阅读: 3.1W 次

佛教寺院是旅途常见的怀古发幽之处,了解一些基本的宗教常识和禁忌,会让旅游的底蕴更丰富。下面跟随本站了解一下吧!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

三门殿

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,即中间一个大门、两旁各一小门,所以又称三门殿。进入三门殿,两旁各有一金刚,即警卫佛的夜叉神,因其手持金刚杵,所以又名“执金刚”。传说,佛前有五百“执金刚”。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第2张

天王殿

进入三门后的第一重殿,前供弥勒菩萨,面朝南;后奉韦驮天,面向北。东西两旁供奉四大天王,东方天王“提多罗咤”,意为持国,即能护卫国土,是帝释天的主乐神,持琵琶,护东方弗提婆(胜)洲人民;南方天王“毗琉璃”,意为增长,即能使他人增 长善根,持剑,护南方阎浮提(胜金)洲人民;西方天王“毗留博叉”,意为广目,即能以慧眼观察、守护民众,金龙缠手,护西瞿耶尼(牛货)洲人民;北方天王“毗沙门”,意为多闻,即有大福 的大德,能保护民众财富,持伞,护北郁单越(胜处)洲人民。四大天王也就是俗称的“四大金刚”。其实,在佛教中,金刚和天王是完全不同的神灵。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第3张

弥勒菩萨名“阿逸多”,是释迦牟尼的弟子,南天竺人,出生在兜率天。民间也有把布袋和尚当作弥勒菩萨的化身的说话,源自五代时的浙江奉化 一带,常有一携布袋的僧人教化民众,信者众;该僧人临终时留下一首偈语“弥勒真弥勒,分胜百千亿,时时示时人,世人自不识”,方才揭开了谜底。

韦驮天,也称韦驮菩萨,传说是南方天王部下的一位将军,因其经常周行东南西三洲(北洲无出家人),护助出家人,故宋代以后,逐渐在寺中塑韦驮天像供奉。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第4张

大雄宝殿

即寺院正殿,亦称大殿,供奉释迦牟尼佛,大雄即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。

释迦牟尼佛,即佛教的教主,为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,出家领悟成佛,创立了佛教,所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旁一般都塑有两位比丘立像,年老者名“迦叶尊者”,佛涅盘后被后人称为初祖;年轻者名“阿难尊者”,迦叶尊者涅盘后被后人称为二祖。

民间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,其实是不对的。如来一词,是指“自心如来”,是诸佛的通名,只要获得佛果,都可称为如来,因此“如来”是“佛”的另一种 称谓。

佛教寺院怀古发幽之处 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第5张

游览禁忌

在寺院游览时,应称僧人为“师”、“法师”,尊称主持僧人为“长老”、“方丈”、“禅师”;喇嘛庙中的僧人称为“喇嘛”,即“上师”之意 ;忌直呼“和尚”、“出家人”,或其它污辱性称呼。

与僧人见面,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或单手竖掌于胸前,微微低头;忌握手、拥抱、触摸僧人头部等不当行为。

与僧人交谈,不应提及杀戮、婚配之事,或食用腥荤之言,以免引起僧人反感。

在寺院内不应大声喧哗、指点议论或妄加嘲讽;禁止吸烟、摸佛像、翻经书、敲钟鼓等行为;僧人随身佩带的护身符、念珠等宗教器物,也不得随便伸手抚摸;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。

推荐阅读

  • 1佛教“白马寺“名称的由来 缘于汉明帝的一个梦
  • 2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的影响 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
  • 3佛祖为何成宗教信仰?佛教是如何宣传信仰的
  • 4佛系青年是什么意思 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 佛系不等于佛教
  • 5拓跋焘信道教大举灭佛 系佛教在中国第一次大劫难
  • 6古代佛教传承在中国传播的推手 佛门皇帝
  • 7世界十大佛教寺庙
  • 8汉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
  • 9破山寺就是今江苏什么境内著名的佛寺禅院 破山寺是现在哪个佛寺禅院
  • 10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
  • 11地震时为何寺庙佛塔“不倒之谜”
  • 12佛教与杨坚的来历 杨坚重新振兴了佛教吗
  • 13中国佛教寺院汇总
  • 14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不是我们说的如来佛祖
  • 15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
  • 16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的教训 古代皇帝为何要灭佛
  • 17武则天与佛教:推崇佛教竟强制百姓不许杀生吃肉!
  • 18武则天和佛教关系 武则天如何利用佛教登上皇位
  • 19佛教与杨坚的来历 杨坚重新振兴佛教了吗
  • 20佛教的开创者是释迦摩尼吗?揭开中土佛教来源
  • 21武则天与佛教 推崇佛教竟强制百姓不许杀生吃肉!
  • 22去寺庙什么时间合适 去寺庙烧香拜佛的最佳时间
  • 23破山寺就是今江苏什么境内著名的佛寺禅院?
  • 24武则天为什么信奉佛教?武则天支持佛教的原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