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

首頁 > 生活 > 歷史 > 風雲人物 > 底定海疆 康熙爲何要用武力收復臺灣?

底定海疆 康熙爲何要用武力收復臺灣?

推薦人: 來源: 奮鬥學識館 閱讀: 2.07W 次

公元1624年,荷蘭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東南沿海,佔領了臺灣。38年後,也就是康熙元年,即公元1662年,鄭成功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收復了臺灣。不久,鄭成功去世,其子鄭經繼位。之後,臺灣鄭氏集團內部矛盾重重,鄭經與其叔父鄭世襲爲爭奪權力發生火併,政治上越來越走下坡路。而清朝由於當時國內棘手問題很多,對臺灣不能以武力征服,也主要採取“招撫”政策。這樣,使得鄭氏集團暫時取得了一個喘息時機,得以在臺灣維持20年時間的割據統治。

底定海疆 康熙爲何要用武力收復臺灣?

爲了實現天下的統一,在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,清廷多次選派重臣或在廈門,或渡海招撫鄭經,但因鄭經頑固地堅持所謂“朝鮮例”而一直招撫未成。康熙七年,即公元1668年初,康熙皇帝令施琅來京師,商討解決臺灣問題的大計。施琅到京師後,詳陳武力統一臺灣的意見,但因當時天下初定,沿海地區人心未穩,施琅的意見未被採納。不過,康熙意識到武力統一臺灣只是時間問題,因此儘管未採納施琅的意見,但命其爲內大臣,留在京師,以備應急之用。據《康熙勘定臺灣記》記載,康熙八年,“帝又親頒諭旨,委派重臣,齎詔書前往招撫,無奈鄭經一意孤行,招撫未果。”

康熙十二年,即公元1673,南方發生了“三藩”之亂。鄭經利用清廷忙於平定吳三桂、耿精忠叛亂之機,率軍攻佔了閩、粵沿海的泉州、漳州、興化、潮州、惠州五府和閩西北的汀州、邵武兩府。康熙十五年,即公元1676年,清廷派軍隊入閩,由於耿精忠又反水降清,與清軍聯合攻打鄭經,鄭經孤軍不支,只好退守金、廈。

當時清軍因吳三桂叛亂尚未平息,無力渡海,所以仍採取招降政策。這樣,清軍與鄭經仍成對峙局面。其後,清廷派康親王傑書、福建總督姚啓聖極力招撫鄭經。儘管鄭經一再拒絕招撫,但由於其部屬將領和兵丁紛紛降清,鄭經被迫收縮防務,主要兵力撤回臺灣。康熙十九年,即公元1680年三月,清軍收復了金門和廈門兩地。

當年底,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亂。此時除臺灣以外的全國大陸基本統一,只有臺灣繼續孤懸海外,不利於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統一。因此,收復臺灣勢在必行。

隨着收復臺灣、國家統一的呼聲高漲,康熙皇帝決定加快解決臺灣問題的步伐。但清廷內部在是否武力統一臺灣問題上頗有分歧。朝廷一部分大臣認爲,天下初定,“凡事不宜開端,當以清靜爲主”,主張緩徵臺灣。福建地方的水師提督萬正色也上奏認爲“臺灣斷不可取”。福建海防長官寧海將軍喇哈達等也持反對態度。許多朝中大臣“鹹謂海洋險遠,風濤莫測,長驅制勝,難計萬全”,力主放棄武力征討。而內閣大學士李光地、福建總督姚啓聖、福建巡撫吳興祚等官員力主乘機攻取臺灣。康熙皇帝在經過一段猶豫之後,最後下決心用武力收復臺灣,以“底定海疆”,實現其一統海內的宏圖。

康熙二十年,即公元1681年六月,康熙皇帝發佈詔令:“鄭經既伏冥誅,賊中必乖離擾亂,宜乘機規定澎湖、臺灣。”並令總督姚啓聖、巡撫吳興祚、提督諾邁、萬正色等,與將軍喇哈達、侍郎吳努春“同心合志,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,務期剿撫並用,底定海疆,毋誤事機。”他還決定起用施琅爲福建水師提督,作爲攻臺主帥,“委以獨任專征”大權,到福建統領軍隊進取臺灣。他下詔書宣佈:“今諸路逆賊俱已殲除,應以現在舟師破滅海賊。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誠,且曾任福建水師提督,熟悉彼處地形、海寇情形,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,加太子少保,前往福建準備收復臺灣。到日即與將軍、總督、巡撫、提督商酌,剋期統領舟師進取澎湖、臺灣。”

施琅降清後,曾一度出任福建水師提督,率領福建水師自福州的東山渡海攻臺,至清水洋因遇風折回,所以,他對臺灣海峽一帶海上形勢、地理環境、天文風候十分熟悉,這就爲清軍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。施琅到達福建後,迅速組織起一支由原鄭氏降兵及福建新練水師爲主的水軍,這支軍隊既熟悉海情,又有多年海上作戰經驗,同時又配備有精良大炮的高大堅固、行駛迅捷的戰船,只待選擇戰機,準備渡海作戰。

鄭軍當時派出能攻善守的大將劉國軒率精兵2 萬餘名,大小船艦200餘艘,並“緣岸築短牆,置腰銃環20餘里的壁壘”,固守澎湖。康熙二十二年,即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,施琅率領戰船300 餘艘,水師2萬餘人,自東山出洋。清軍利用“風利舟快,瞬息飛駛,居上風上流之勢,壓攻擠擊”,一鼓作氣,經過七八個小時激戰,大敗鄭軍。劉國軒率所剩幾隻小舟逃回臺灣。這樣,清軍就收復了澎湖列島。

澎湖爲臺灣門戶,一旦失守,臺灣即失去了屏障。鄭軍只得上表求降,八月清軍勝利進駐臺灣。由於鄭氏集團政治腐敗,所以清廷統一臺灣得到臺灣各族人民的支援和擁護,清軍至臺灣時“百姓壺漿相繼於路,海兵皆預製清朝旗號以迎王師”。臺灣人民是迫切希望國家統一的。

隨後,康熙皇帝決定在臺灣設臺灣府,下轄臺灣、諸羅、鳳山三縣,隸屬福建省。臺灣、廈門合派一道官管轄。並派兵8千人駐防,設總兵一員,副將二員,澎湖也派副將一員統兵2千人駐防。這樣,臺灣重新統一於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。

統一臺灣,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,這不僅對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,對臺灣的經濟、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。後來事實證明,臺灣經濟、文化的進一步振興,正是在臺灣重新統一於清朝中央政權管轄之後纔出現的可喜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