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

首頁 > 健康 > 人群 > 名人養生 > 孔子八不食養生法

孔子八不食養生法

推薦人: 來源: 奮鬥學識館 閱讀: 2.56W 次

孔子是儒家創始人,他自有自己的一套養生保健方法,那麼孔子是如何養生的呢?孔子晚年養生方法有哪些?下面小編給大家講述一些關於孔子養生之道,一起去看看了解下吧!

孔子八不食養生法

唯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“八不食”養生法

國產大片《孔子》,在發哥的號召力下,讓年輕一輩瞭解了孔子。孔子作為一名中國史上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值得後人遵循的不僅僅是孔子的思想。

在春秋戰國年代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情況下,孔子依然能得享73歲高齡,其養生之道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專家楊巨集志說,養生貴在堅持,古人持之以恆的堅持及在飲食上的要求,頗值得年輕白領借鑑。

“八不食”

孔子提倡“八不吃”———“食鈕而蝕,魚餒而肉敗,不食。色惡,不食。臭惡,不食。失飪,不食。不時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醬,不食。沽酒市脯,不食”。這八不食分為三類:一、色味方面:食物變顏色了不吃,變味了不吃。二、食物質量方面:糧食陳舊了不吃,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,不新鮮的菜蔬不吃。三、製作方面: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,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,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。

專家建議:所謂“病從口入”,吃的東西不對,最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發生。冬去春來,天氣逐步炎熱潮溼起來,微生物活躍,容易引發食物腐敗變質,故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。避免吃生冷、變質發黴食物及不潔瓜果;不吃或少吃隔餐食物,有剩飯剩菜應及時放進冰箱,隔餐食物或買回的熟食應重新煮透、熱透再吃;生熟食物要分開儲存,儘量在2-3天內就吃完,不要儲存過久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,在飲食衛生方面的操行,不得不說孔子是我們現代人的典範。

此外,孔子提倡吃應季的食物“不時不食”,而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“司歲備物”,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陰陽氣採備藥物、食物,這樣的藥物、食物得天地之精氣,氣味淳厚,營養價值高。在中醫看來,食物和藥物一要講究“氣”,二要講究“味”,它們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,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,才能得天地之精氣,如果不是應季的食物,它就沒有那個季節的特性,那麼它的健康價值就會因此改變。但是,我們不能不承認,現代社會中的確已經被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所包圍,而且已經沒法再離開它們了。楊巨集志提醒,在食用反季蔬果時,應注意陰陽平衡,夏季陽熱較盛應少吃燥熱的食物,冬季則應少吃寒涼的食品。

“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”

“勝”就是勝過、超過的意思,“氣”就是主食的意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儘管各種美味的肉類非常之多,但是吃的時候不能讓肉食總量超過主食的總量。在孔子看來,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種類的食物的比例,也是君子飲食要注意的地方。

專家建議:孔子不提倡“恥衣惡食”,“惡食”意即挑食、偏食,與飲食上“食不厭雜”的現代營養學上的科學配膳、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致的。按照營養保健要求,膳食中不可忽視食物纖維,膳食上不偏食,葷素結合,粗細搭配。這樣就可能獲得較為全面的營養,它將極大地促進健康。

《皇帝內經》中說到“茲食肥甘足生大疔”,意思是過量吃肉就會產生瘡瘍類的疾病,現代研究更是發現與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肝膽病、癌症慢性疾病復發密切相關。專家認為,飲食不能沒有節制,按照國際標準來說,每餐應1/3是素菜、1/3肉、1/3主食,這樣的食物搭配最合理。肉類多了容易產生毒素,損害肝膽,對於有炎症、肝膽功能不好的人來說,更應減少吃肉,甚至是戒肉。

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”

意思是說,每次餐桌之上,都必須要有生薑吃,但是每頓飯都不能多吃生薑。民間有種說法“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找醫生開藥方”。這句俗語道出了夏季吃薑的好處,那麼姜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,讓孔子也大為推崇呢?又該怎麼吃才正確呢?

專家建議:生薑用於解表,主要為發散風寒,多用治感冒輕症,煎湯,加紅糖趁熱服用,往往能得汗而解,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。生薑發汗作用較弱,常配合麻黃、桂枝等同用,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,能增強發汗力量。此外,生薑還為止嘔要藥,可單獨應用,治療胃寒嘔吐。也可治胃熱嘔吐,配合半夏、竹茹、黃連等同用。生薑能解魚蟹毒,單用或配紫蘇同用。

中醫認為應該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夏季吃薑的好處是溫養脾胃和全身陽氣,對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為適合。但吃多則易傷陰助火。

“唯酒無量,不及亂”

孔子酒量不大,電影《孔子》中他向魯君請命救下漆思弓後,就有孔子與子路等一班弟子一同暢飲的鏡頭。不過他都能自我遏止、適量而飲,是所謂“唯酒無量,不及亂”。

專家建議:交際應酬中,喝酒往往是難以避免的,但酒精是肝臟的“剋星”,長期大量飲酒,酒精會損傷肝細胞,導致酒精肝、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衰竭以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。如果避免不了要喝酒,就應注意以下幾點:不要空腹喝酒,古語有云“空腹盛怒,切勿飲酒”認為飲酒必佐佳餚,唐孫思邈《幹金食治》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;喝酒前可適當吃些水飛薊類製劑或輔肝藥,減少肝臟的負擔;喝酒有度,切忌喝得大醉,以免急性酒精中毒,如在一段時間內喝得特別多的,應注意要定期到醫院保健體檢。

細品儒家創始人孔子的養生經

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理論政治家,儒家學派創始人,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。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《春秋》。

孔子

在科學很不發達,醫療保健條件相當落後,人均壽命還不到30歲的春秋戰國時代,一生經歷坎坷、東奔西走的孔子卻享年73歲,這與他平時注重養生保健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
大德必壽

孔子養生之道的精髓是“養性”。他一貫倡導“修身”,“克己”,“仁者壽”,“大德必得其壽”,提出了道德修養與壽命長短的關係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、“仁者愛人”、“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”,是孔子養生體系最突出的特點。他尊老愛幼,斥責遺棄老人的行為。他認為君子有三戒:“少之時,血氣未足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即衰,戒之在得。”指出人在少年、壯年、老年三個生理階段,各有所戒。這就是說,人在年輕的時候要注意勞逸適度,特別是在性生活上,不能貪慾,否則就會損害身體;人在血氣方剛的時候,愛爭強好勝,但應防止動輒打架鬥毆、強力舉重等;到了老年,更應注意心身不可過度勞累,即不可“貪得”,要把名利看淡一些,不要挖空心思去謀取個人利益。這是孔子“養性”的核心理論。他欣賞清心寡慾的心態,反對患得患失;提倡心胸坦蕩、剛毅、堅強。他認為驕傲自大、遊蕩忘返和飲食荒淫這三種情緒有害於健康。他提出三種有益健康之事,即調節行為、道義之善、交好朋友。
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指出:“仁者壽。”他解釋說:待人要寬厚大度,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,這樣的人能長壽,他在《中庸》中更加明確闡述:“大德必得其壽。”這是因為,大德者,必德高望重,安心處世,光明磊落,性格豁達,我們平時說的“心底無私天地寬”也是這個意思。由於“無私”,所以終日心平氣和;由於寬厚待人,沒有嫉賢妒能的憂慮,心裡自然泰然自若。孔子說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慼慼”,所以君子是心胸寬闊、豁達開朗的人,小人是經常侷促不安、愁眉不展的人。孔子指出,人到了老年,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,也能放得開,進入了一個能解脫一切的狀態,可以做到不為紛煩的世事困擾,能應變一切順境、逆境,變得眼界高超,虛懷若谷。人若如此修德,則心無思欲,胸懷坦蕩,多吉多利,可以使人的潛力得以發掘,素質得以提高,而且人人重德,社會和諧,大家生活在暢心如意的環境裡,益身延年是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
自強不息

孔子的養生觀是“自強不息”,與老子為首的道家主張“清淨無為”不同。孔子認為,人們不要消極避世,而應積極進取,追求理想,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。孔子晚年還致力於編撰《春秋》,不倦地學習《易經》,達到“韋編三絕”的地步;還繼續為弟子們上課;發憤的時候忘記了吃飯,高興的時候扔掉了憂愁;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,確實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。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他,使他不斷有所作為,身心得以鍛鍊,從而獲得長壽。孔子63歲時,兩度被魯國驅逐;到衛國又被收監禁閉;在陳、蔡之間,“七日不火食”,被楚軍團團圍困,餓得弟子們爬不起來。而孔子卻安於“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”。他這種樂觀處世的性格,正是他自強不息、有所追求、有所寄託的體現。

食行起居有道

孔子同常人一樣,生活中瑣碎事情很多,他認為都與健康有密切關係。

孔子在飲食方面非常講究。他說,吃飯要按時,“不時不吃”,他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。他有“八不食”的習慣,注意飲食衛生,即糧食陳舊發黴了不吃,魚肉不新鮮了不吃,食物變色了不吃,食物變味了不吃,烹調不當不吃,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,不是新鮮的菜蔬不吃,在市場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,從而避免了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各種疾病。孔子對飲酒也主張要適度,不暴飲。在起居衛生方面,孔子也有一些有益的講究,提出“食不語,寢不言”、“席不正,不坐”等,強調睡覺、起坐的衛生。睡覺時“必有寢衣”,洗澡時“必有明衣”,坐著“狐絡”做成的墊子,夏防潮冬保暖。

強身健體

孔子推崇動靜結合,剛柔相濟。他經常參加的活動有駕車、游泳、射箭、打獵、登山、釣魚、彈琴等。孔子說:“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遊於藝。”“智者樂水,仁者樂山”是他喜好爬山、游泳的寫照。孔子還擅長以步當車,周遊列國。孔子釣魚和射鳥並不是為取其物,而在於“遊於藝”。孔子把美妙的樂章比作鮮美的肉餚。聽到一首好歌曲,“三月不知肉味”。他經常隨人學唱歌曲,並且經常自己唱歌。他還把武舞(相當於今天的武術)列為教課內容。由此可見,孔子參加這些活動的目的在於陶冶情操,放鬆精神,鍛鍊身體。

孔子善撫琴,他在彈琴時,“神懷莊重,四體通泰,目光遠大,壯志凌雲”。孔子在詠歌擊磐時,能將自己的精神與磬聲融匯在一起,達到“物我兩忘,物我同一”的境界,可見孔子的音樂造詣是很高的。

由於孔子的人格高尚,目標遠大,博大包容,安定泰和,且以克己修身、食行起居有道來養生,美食精細以頤年,故而身強志堅,不懈追求,自強不息,成就了偉大的事業。他以自身的養生長壽實踐給後人展示了一條長壽之路,成為人們“仰之彌高,鑽之彌深”的光輝楷模與典範。

孔子晚年的養生之道

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志,經歷了許多政治紛擾,生活紛擾,可是他仍活了73歲。人生七十古來稀,應該說,孔子是長壽的,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。

心胸開闊以養性

孔子曾以三十而立……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。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。人到了老年,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,也能放得開,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,這時,不為世事所困擾,對一切順境、逆境都看得很開,變得眼界高超,虛懷若谷。 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,消極避世,而仍然是積極進取,追求理想,享受生活樂趣。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於編撰《春秋》,不倦地學習《易》,以至韋編三絕,還繼續給弟子上課。 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: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?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。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對子路說:孔子這個人啊,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,高興時什麼憂愁都扔掉了。他啊,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。(《論語.述而》)應該說,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。

飲食講究以養生

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,有八不食的習慣,從現在的保健、飲食衛生觀點看,大部分也是正確的,要求高的。這八不食分為三類: 一、色味方面:食物變顏色了不吃,變味了不吃。 二、食物質量方面:糧食陳舊了不吃,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,不時新的菜蔬不吃。 三、製作方面: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,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,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。 這八不吃,對飲食衛生的要求很全面,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啟發。 孔子還很強調吃相,他說:食不語,寢不語。就是吃飯時不要說話,睡覺時也不要說話。 孔子有句名言: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指糧食,膾指切碎了的肉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,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。這是大有道理的。老年人的牙齒不好,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,食物太粗,肉不切細,不煮爛,便咬不動,會引起消化不良症。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,保證了營養的攝人,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。 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種理解,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。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,色香味俱全的菜餚,能刺激人的食慾,使人胃口大開。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: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,如果經濟條件允許,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。 家庭也可以製作美食。美食精細以頤年,對老年人來說,這不是一種奢求,而是養生的需要。

總結:看完以上的這些關於孔子養生之道講述,我想大家都已經瞭解了一些養生保健方法,那麼不妨照著以上說的這些去做做看吧!